小说帮
会员书架
首页 >架空历史>楼兰情缘 > 第二三九章 陈献章

第二三九章 陈献章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

陈献章
编辑本段]

人物介绍

陈献章(1428年—1500年),又名陈白沙,字公甫,号石斋,别号碧玉老人、玉台居士、江门渔父、南海樵夫、黄云老人等。生于明宣宗宣德三年(公元1428年),卒于孝宗弘治十三年(公元1500年),终年73岁,因曾在白沙村居住而人称「白沙先生」,广东新会都会村人(即今广东江门市新会区),明代著名的思想家,书法家。著作后被汇编为《白沙子全集》。

本是新会城北圭峰山下都会村人,少年时随祖父迁居白沙乡(今属江门市蓬江区)的小庐山下,故后人尊称为“白沙先生”。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、教育家、书法家、诗人,其学说则称“白沙学说”或称“江门学派”。他是明代心学的先驱,诗也写得很好。陈白沙先生在江门的遗迹很多,除“楚云台”、“春阳台”、“庐山书院”、“嘉会楼”等早已湮没外,尚存有“白沙祠”、“碧玉楼”、“贞节碑坊”等,均为明代建筑。其中贞节牌坊且定为“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”。此外还有“钓台故址”、“白沙公园”等纪念建筑物。

陈献章19岁进县学读书,年轻时信奉程朱理学,27岁时来到江西,师从著名学者吴与弼。后来困学知变,在「春露台」书房苦读,为减少干扰,在墙壁上凿洞,饮食衣物,均由此洞递进。此期间不会宾客,与外界隔绝,「穷尽天下古今典籍,旁及释老稗官小说」。三十九岁后进京,深得明朝太学祭酒邢让赏识,「飏言于朝以为真儒复出,由是名震京师。」

陈献章论书法陈献章遭遇明季中叶乱象,历经王振弄权(1435年)、土木之变(1437年)、英宗复辟(1457年)等社会动乱。一生清贫,都御史邓廷缵曾令番禺县每月送米一石,他坚辞不受,说自己「有田二顷,耕之足矣」。又有按察使花巨金买园林豪宅送他,他亦委婉回绝。陈献章的为学之道是「以静为主」,「端坐澄心,于静中养出端倪。」由此创立了岭南第一个颇具影响的学术流派--江门学派。

陈白沙是岭南唯一诏准从祀孔庙之学者,享有「岭南第一人」、「广东第一大儒」盛誉。他用圭峰山的硬朗茅草制成茅龙笔,其书法字体苍劲有力,别具风格。

陈白沙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、教育家、书法家、诗人。他年少警敏,读书一览成诵,而且勤奋好学,19岁应广东乡试,考得第九名举人,1岁参加礼部会试,考中副榜进士,入国子监(中国古代设立的国家最高学府)读书。后来,虽然两次赴京参加会试都落选了,但陈白沙对于追求学问却始终锲而不舍。7岁那年,他闻说抚州临川郡地方,有位著名学者康斋先生(原名吴与弼),学识造诣很高深,读透了朱熹编辑的《伊洛洲源录》之后,还精究宋、明理学的源流,明圣人之道,复孔、孟之传。陈白沙为了拜访名师,不怕长途跋涉,越庚岭,过梅关,抵达赣州(今江西省)。他先顺赣水而上,经吉水到了清江,上了岸再由陆路来到崇仁县,终于找到那位弃官不做,宁愿在家讲学的吴与弼先生。

吴与弼治学很严,他要求学生在学习态度上必须专心一致,不容精神涣散,思想要集中,静时修养,动时省察,务使内心湛然虚明。陈白沙见了很受启发,得益不少,但对于吴与弼关于《易经》的分析,陈白沙未得满意。第二年,他就拜辞吴老先生回归江门白沙村,在小庐山麓之南,建筑成一间颇具规模的书舍,题名“春阳台”。从此,陈白沙一心隐居,专心读书,足不出户。为了减少对他的干扰,家人就在墙壁凿了个洞,饮食衣服,均由此洞递进。

白沙村面临蓬江,后枕小庐山,村前村后,青葵筱竹,随风摇曳,风光旖旎。村外有条天沙河,河里有不少晶莹雪白的沙,白沙村因此而得名。陈白沙隐居春阳台苦读经典著作,探讨先人哲理,寒来暑往,秋去春来,正是:野鸟飞窗静,春归蝶未知;蝉鸣风入夏,冬日月影斜。不经不觉,整整度过了十个年头。

陈白沙经过十年苦学,静坐冥思,舍繁取约,把握心与理吻合的关键,学问与修养,获得飞跃的进步。

1465年(明成化元年)的春天,陈白沙决定在春阳台设馆教学。这消息—传开,近者乡村,远者邻邑,学生慕名而来,其门如市,白沙村顿时热闹起来。

陈白沙的教学方法与众不同:一、先静坐,后读书;二、多自学,少灌输;三、勤思考,取精义;四、重疑问,求真知;五、诗引教,哲入诗。开学以后,绝大多数学生都勤恳用功,但亦有个别沾染了酒色、浪荡和懒惰的,白沙先生就编了《戒色歌》、《戒戏歌》、《戒懒文》等几首诗歌给学生诵读,作为座右铭。

《戒色歌》曰:

世间花酒总为先,花酒原来枉费钱。

酒醉猖狂还要醒,花迷撩乱不知天。

鱼因吞饵投江岸,蝶为寻花到野川。

寄语江门诸弟子,莫贪花酒误青年。

《戒戏歌》曰:

锣鼓喧天上翠楼,男人扮作女人头。

少年容易成衰老,快活何难变困愁。

金榜题名空富贵,洞房花烛假风流。

须知光阴如过隙,莫作等闲去浪游。

《戒懒文》曰:

大舜为善鸡鸣起,周公一饭凡三止。

仲尼不寝终夜思,圣贤事业勤而已。

昔闻凿壁有匡衡,又闻车胤能囊萤。

韩愈焚膏孙映雪,未闻懒者留其名。

尔懒岂自知,待我详言之:

官懒吏曹欺,将懒士卒离,

母懒儿号寒,夫懒妻啼饥,

猫懒鼠不走,犬懒盗不疑。

细看万事乾坤内,

只有懒字最为害。

诸弟子,听训诲:

日就月将莫懒怠。

举笔从头写一篇,

贴向座右为警诫。

为了教导学生重视学习与劳动生产相结合,他又作了一首歌谣曰:

二五八,江门圩,既买锄头又买书。

田可耕兮书可读,半为农者半为儒。

这些诗歌,有内容,有文采,通俗易懂,琅琅上口,不但学生深受教益,连广大群众也争相传诵。

1466年,陈白沙接到顺德县钱溥一封信,规劝他趁新任皇帝复礼施教,整顿朝纲,考取功名,为社稷效力。于是决定再上京师,复游太学。时年陈白沙8岁。国子监的主管官员是祭酒邢让。他原来同陈白沙一起参加戊辰(1448年)科考,陈白沙考得副榜(等于备取生),邢让考中进士,在翰林院当庶吉士,修撰皇帝的实录,刚刚升为国子监祭酒。邢让有意考试陈白沙的学问,让他作首《和杨龟山<此日不再得>韵》诗。杨龟山就是北宋学者杨时,进士出身,官拜龙图阁学士。他学问渊博,写过一辑题为《此日不再得》的诗,名震遐迩。陈白沙凝神冥思,不多时,挥毫而就。诗成之后,朝中一班有志学问的文臣学士,赞叹不已,争相传诵。邢让称赞白沙为真儒复出,遂向吏部尚书卫翱推荐陈白沙到部里当司吏。后来,陈白沙果然接到任职的官谕,但却是吏部衙门当个日捧案牍、抄缮校核、封发递送的低级小吏。

陈白沙为人耿直,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。由于不屑巴结朝中的权贵人物,触怒了当时官居礼部侍郎的尹昊,受到权臣的暗算和陷害。正直的官员对陈白沙无限同情和保护。挨过四年后,陈白沙已经4岁,再次参加会试,也就因奸臣弄权应考失败了。陈白沙放怀一笑,决定南归。

陈白沙返回江门,与老母妻儿及兄长献文共叙天伦之乐。从此,陈白沙一心研究哲理,重振教坛。这时候,陈白沙的名声远播,四方学者都纷纷前来要求执弟子之礼,入学受教。陈白沙设教十余年,不少学生得益于他的教诲,成为朝廷的栋梁柱石,“江门学派”亦于此形成。

148年(明成化十九年),陈白沙55岁了。因为得到两广总督朱英、广东左布政使彭韶等的推荐,要上京应诏,为朝廷献力。经过半载旅程,到达北京。那时已晋升为吏部尚书的往日与陈白沙存有矛盾的权臣尹昊,还心怀仇恨,盛气凌人。陈白沙只好称病,要求延期应诏。最后,写了一份《乞修养疏》给宪宗皇帝,请求批准他回家侍奉年老久病的母亲。皇帝被《乞修养疏》那篇文章感动了,觉得陈白沙不但学问好,而且孝义堪嘉,准许他回归养母,还封赠他一个“翰林院检讨”的官衔。

以后,陈白沙就一直隐居,侍奉老母,继续致力讲学,培养了不少人才。后来身兼礼、吏、兵三部尚书职务的重臣湛若水,以及官拜文华阁大学士卒赠太师的名臣梁储,都是他的入室弟子。

陈白沙在教学上诲人不倦,除讲授经史文学等课程外,力创新旨,唯务实际,课余时间,常与学生在旷野间练习骑马射箭。

陈白沙精擅诗文,工书法,善画梅。他是明朝著名的诗人,留存各种体裁的诗作1977首。他的诗,格调很高。从他的诗文创作,可以证明陈白沙是一位善于运用“诗教”的名士。他的诗文著述,由他的学生辑成《白沙子全集》出版传世。

陈白沙的书法自成一家。他惯用自制的“茅龙”笔写字。茅龙笔是以圭峰山长成的硬朗的茅草制成,字体苍劲有力,别具风格。

1500年(明弘治十三年),陈白沙病逝于故土,终年7岁,谥号“文恭”。1574年(明万历二年),朝廷下诏建家祠于白沙乡,并赐额联及祭文肖像。额曰“崇正堂”,联曰:“道传孔孟三千载,学绍程朱第一支。”1585年(明万历十三年),皇帝又诏准从祀孔庙,有“岭南一人”的荣誉。如今尚存的白沙祠、碧玉楼、白沙墓、白沙先生钓鱼台,都成了历史胜迹,供旅游者参观和景仰。如今,江门市人民政府以白沙祠为主体,兴建了陈白沙纪念馆,同时将该馆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成为江门市一个旅游景点。

编辑本段]

语录

1、学贵知疑,大疑则大进;小疑则小进。疑而能问,已得知识之半。

翻译:求学问可贵在於知道有疑当问,大的疑问,便有大进步,小的疑问便有小进步。有疑而发问,已得到知识的一半了。

2、疑者,觉悟之机。知其可疑而思问焉,其悟自不远矣。若徒以为晓得,便竟住了,大无益。

翻译:怀疑是觉悟的机会。知道可疑而想去问,那么觉悟的时期便不远了,假使只以为晓得,便止住了,这样得不到任何利益。

作品

偶得示诸生二首

(明)陈献章

平地功夫到九层,不知那个主人能?

他乡消息无寻处,去问嵩山戴笠僧。

江云欲变三秋色,江雨初交十日秋。

凉夜一蓑摇艇去,满身明月大江流。

16977.16977小游戏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戏,等你来发现!

本站最新网址:https://xsbang.net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 [简体版]
章节目录